搖滾不死,只是聽搖滾的人逐漸衰老.......



這篇是收集我以前所寫的一些零星雜文,最早是發表在PCDVD的「音樂軟體討論區」,撰寫時間大概是2001到2003年之間。當時在討論區都是信筆揮就,寫得沒有什麼系統,如今想修改也不知如何改起,就暫時先保留原來的面貌囉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The Who「Tommy」專輯與電影版......

The Who是與The Beatles同期的英國樂團,「Tommy」這張概念專輯錄製於1969年,音樂風格屬於Hard Rock,而Ken Russell導演的電影版則拍攝於1975年。

「Tommy」專輯的音樂成就實不亞於Pink Floyd的「The Wall」,但是電影版卻不被The Who的歌迷認同。相反的,Pink Floyd「The Wall」的電影版就非常出色。

Ken Russell導演的《衝破黑暗谷》(Tommy, 1975),我很久以前曾在MTV看過。雖然The Who的團員Roger Daltrey和Pete Townshend都有參與演出,但是多數歌曲都被重新改編過,演唱者也都不同,最重要的是Pete Townshend精彩的吉他演奏都不見了。雖然電影版的演唱者都是好歌手,不過我是The Who的Die-Hard-Gang,還是比較喜歡原始版本。

這張「Tommy」的專輯,我從翻版錄音帶聽到正版錄音帶,又買了雙片裝CD,近來也買了Remastered的2-in-1 CD。開頭那段瘋狂激昂的吉他演奏,真是讓人驚嘆不已,我在電影版就無法得到相同的感動。

Pink Floyd「The Wall」也是先有概念專輯,後來才拍電影版的。我在看到電影版之前,已經聽這張專輯N年了,所以雖然沒有字幕,我還是能夠看得懂。

話說回來,「Tommy」的電影版,若不是The Who的死硬派歌迷,而喜歡Ken Russell映象風格的人,還是可以一看的啦!

聽音樂很容易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,經常會以為第一次聽到的版本才是正統的。

我在看到「Tommy」電影版之前,已經將The Who的專輯聽了五年,每句歌詞、每個唱腔都已經聽得滾瓜爛熟,所以在看電影版時,真是無法忍受經過改編的歌曲。

相反的情形,在看過《屋頂上的提琴手》電影之後,再來聽舞台劇版,雖然都是Topol主唱的,我就感覺味道完全不對。同樣的,在看過《萬世巨星》電影之後,再聽Andrew Lioyd Webber的原音樂劇,也是覺得渾身不對勁。

說回到「Tommy」,The Who的原概念專輯,是由Roger Daltrey個人獨擔主唱的重任,再加上幾位團員的合音。Roger的變聲技巧非常優秀,同時扮演數個角色,歌聲時而狂暴、時而溫柔,若不注意聆聽,還會以為有許多演唱者呢。當然改編成電影以後,無法像專輯那種作法,叫Roger來扮演每一個角色,所以會找許多不同的歌星來演唱,這是可以理解的。但是這些歌星的演唱會優於Roger的原唱嗎?這可就見仁見智了。不過據我所知,大多數的The Who歌迷,都無法接受電影版的演唱方式。

至於會說電影版的唱法,比原概念專輯來得正確,這就好像是說「三國演義」比「三國志」更加符合史實。



The Who還有一張概念專輯「Quadrophenia」也不錯,音樂比較偏向R&B,但是知道的人可能不多。



說到The Who,還有另一張專輯「Who's Next」不可不提,這是一張足以令The Beatles感到羞愧的專輯。The Beatles的音樂與The Who相比,還真像是泡泡糖音樂。
喜歡聽饅頭芭樂的人,可聽其中一首「Behind Blue Eyes」,這是我的The Who入門歌曲。

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Pink Floyd算是實驗性比較重的樂團,可能一般人較難接受他們的音樂。
我對他們可是崇拜到五體投地,幾乎買了他們所有的專輯,可是自從Roger Waters離團以後,我就很少再接觸他們新的東西了。

「Dark Side of the Moon」與「The Wall」,應該是他們最知名的兩套專輯,也是跨界的發燒片。我每次買新音響時,都會帶這兩套去試機,尤其是用「Dark Side of the Moon」的第一段,可以試喇叭的重低音,差點把音響店的老闆嚇昏啦!



另外,再推薦一張我個人蠻喜歡的,他們的「Animals」,用合成樂器模擬的動物聲真是棒極了,特別是「Dogs」那一首,讚!!!

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「In-A-Gadda-Da-Vida」.....會知道這首歌的人,通常都是怪胎等級的。
此曲全長17:05,在60年代可說是獨一無二,聽的時候要當心,免得爽死了!
我好不容易才在台北佳佳找到一張CD,拿到櫃檯買單時,老闆差點要跟我下跪,直喊著:識貨!識貨!

十幾分鐘的長歌,在Art Rock領域中當然是很多,在Heavy Metal中則是寥寥可數,尤其是60年代喔,Iron Butterfly在H.M.的草創時期就敢做出如此驚人的長度,在當時確實是獨一無二的。
當然不是說時間長的歌曲就好聽啦,不過敢做出長歌的團體,也是要有兩把刷子才行的。但是像Yes晚期那種動輒整面才一首歌,過度膨脹的就顯得走火入魔了。

「In-A-Gadda-Da-Vida」這首歌確實很迷幻,60年代的搖滾樂團有哪個不是藥味彌漫的。歌名的意思沒人猜到嗎?試著將歌名唸快點,多重複幾遍,快一點再快一點......是不是就變成「In the Garden of Eden」了?噁....連歌名都是一股藥味!!!



既然提到了Iron Butterfly,就順便提一提Heavy Metal的啟蒙樂團Blue Cheer,他們的成名曲「Summertime Blues」,保證你聽得High上天,好在長度只有3:50,否則真會樂到腳抽筋!!!

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Topas的專輯,我在相當早以前就開始聽了,剛開始是從一捲抒情搖滾選集錄音帶中聽到一首「Alasca」,覺得非常棒,後來就買了翻版專輯錄音帶,也買了正版錄音帶.......麥根沙士拿他們的「Days of Summer」當廣告歌曲,還是很久以後的事情了,當時台灣聽過他們的人不多,而我早就已經聽了將近十年啦........幾年前,台灣有進口這張專輯的 CD(Polydor發行),當然也是買了一片,現在市面上可能很難找到了........

這張專輯的每一首歌都非常好聽,他們好像只有出過這一張,之後就消失了???

曲目:
Hurricane 4:15 min
From coast to coast 4:30 min
Days of summer 4:45 min
Hello and goodbye 4:36 min
Train to an Island 6:10 min
Burning River 3:11 min
Alasca 4:14 min
Lemon Boy 3:53 min

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
Rush早期的幾張專輯,我幾乎都有買。

他們的首張專輯「Rush」(1974)發行時,還被誤以為是Led Zeppelin的新唱片,因為曲風和主唱的唱腔都太像了。很明顯的,他們的前兩張專輯都是模仿LZ,直到第三張專輯「Caress Of Steel」(1975),才擺脫LZ的陰影,朝向前衛搖滾繼續發展。

第四張專輯「2112」(1976),是一張石破天驚的前衛搖滾概念專輯,A面的歌曲從頭到尾沒有間斷,從序曲「Overtune」的吉他演奏,接續的狂暴重金屬「The Temples of Syrinx」,經過典雅幽遠的「Discovery」,歌劇式花俏的「Presentation」,迷離困惑的「Oracle:The Dream」,慷慨激昂的「Soliloquy」,直到結尾的狂亂演奏曲「Grand Finale」......一氣呵成的樂曲緊緊抓住聽者的思緒,激昂高亢時讓人無法喘息,柔情溫婉時又令人飄然遐思..........

他們中期的專輯「Power Windows」(1985),就開始往通俗搖滾發展,之後......我也開始放棄他們了..........

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許多人誤以為這首「Surf's up」是Meat Loaf原唱的,其實還是Jim Steinman唱的比較夠味。
我的Jim Steinman專輯是CD喔,這片在台灣相當難找,可遇而不可求。



喜歡有鋼琴聲的搖滾樂,那麼一定要來聽Supertramp的東西,他們的鋼琴演奏真是出神入化,兩位主唱也都很優。「Crime of the Century」與「Breakfast in America」這兩張專輯最棒,不過這兩張本來就是聽搖滾的人必備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rom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0) 人氣()